
43岁的俞先生是杭州人,长期只身在非洲加纳经商,家人均在国内。当地时间9月24日,俞先生餐后突发前胸部撕裂样疼痛,伴背部剧烈疼痛及全身大汗,立即前往加纳当地医院就诊。
经检查,俞先生被确诊为“A型主动脉夹层”,这是一种发病急、致死率高的心血管急症,若不及时干预,随时可能因主动脉破裂危及生命。经当地医生的对症支持治疗,俞先生的症状暂时缓解,但医生明确表示需尽快进行手术才能彻底控制病情。当时,俞先生面临三个可选方向:在南非就近手术、转至欧洲医疗机构治疗,或跨越重洋返回国内。
突发凶险主动脉夹层
跨越万里回国治疗
综合考虑国内主动脉夹层手术的成熟度、与医生沟通的便利性,以及对家乡医疗资源的信任等因素,俞先生与家属商量后,最终毅然决定回国治疗。经多方推荐,家属联系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重症医学科周建仓主任医师,同时紧急协调国际航空公司,办理转运相关手续。
从决定回国到最终登机,俞先生仍需在加纳住院数天,等待转运安排。这段时间里,周建仓始终远程与当地医院保持密切沟通:一方面根据俞先生的实时生命体征调整用药方案,确保病情不出现波动;另一方面提前预判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比如气道梗阻、血压骤降等,针对性制定应对预案。
“12000多公里,这确实是我远程接管过距离最远的患者。”周建仓坦言,情况确实棘手。“A型主动脉夹层极为凶险,我们与患者之间相隔万里,受医疗条件所限,当地总体治疗方向没有问题,但细节上的处理还是没办法完全达到我们的标准。”
几经波折,俞先生的回国时间终于确定。登机前,考虑到长途飞行中可能出现的呼吸功能问题,周建仓还远程指导当地医护人员为俞先生进行气管插管,为转运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再加一道 “防护锁”——整套远程指导流程细致、专业,为后续跨洋转运的平稳推进奠定了关键基础。
紧急救援!
“暂停”全身时间完成高难度手术
10月3日下午,经过两次转机、跨越上万公里后,俞先生乘坐的航班终于抵达杭州掌上乾坤,随即转运至浙大邵逸夫医院庆春院区。
尽管此时正值国庆假期,医院仍然启动了“紧急救援响应机制”:重症医学科、心脏外科、麻醉科、放射科等多科室医护人员主动到岗,无缝衔接完成术前检查,快速明确诊断。
当晚6点,心脏外科钱希明主任医师带领手术团队进入手术室,开始为俞先生实施升主动脉部分切除伴人工血管置换术,全主动脉弓人工血管置换并支架象鼻手术(Sun’s手术)。
由于俞先生的原发内膜破口位于主动脉弓远端侧壁,同时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以及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等多处撕裂,且该区域是人体脑部血供的关键部位,解剖结构极其复杂,稍有不慎,术后极易出现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偏瘫和截瘫。这就决定了主刀医生要在有限的低温停循环的时间内游离并吻合多处病变血管,并要做到稳、准、快。然而急性期的病变血管极其脆弱,给缝合带来极大难度,而且缝合过程中随时可能加重血管撕裂引发更大的风险,每一针缝合都关乎患者的生死及预后。
术中团队全程高度专注,采用“低温停循环联合选择性脑灌注”技术。一方面体外循环师精准地控制俞先生的体温及血流量,将体温降至26-28℃左右的低温状态以大幅降低全身新陈代谢和耗氧量。更为关键的是,在“停循环”期间,团队通过“选择性脑灌注”技术,持续为大脑供应含氧血液;另一方面,麻醉医师持续为俞先生实施脑氧监测,为脑组织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保护,有效避免了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这好比在暂停了全身的“时间”后,依然为“司令部”(大脑)提供独立的生命支持,体现了手术团队高超的技术水平和风险掌控能力。
幸运的是,团队在彻底处理病变血管的同时,也成功保留患者自身心脏瓣膜,无需长期抗凝治疗,为俞先生术后远期生活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历经7个多小时奋战,直至次日凌晨 2 点,手术顺利完成。
目前,俞先生已从ICU转至普通病房,恢复情况良好,将在近期出院。
发病率较低但死亡率极高
主动脉夹层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
钱希明介绍,俞先生的主动脉夹层为Stanford A型,这是一种极其凶险的心血管急症,发病率相对较低但死亡率极高。根据现有研究数据,其发病率大致为每年2-3例/10万人,中老年人居多,高发年龄在50~60岁之间,但近年来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该病起病急骤,每小时死亡率增加约1%,48小时内死亡率可达50%以上,90%的患者可在发病后1个月内死亡。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A型主动脉夹层发病时通常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撕裂样或刀割样前胸、后背持续性疼痛、晕厥、大汗等。日常生活中,建议做好以下几点,以避免主动脉夹层的发生:
①控制血压:高血压是主动脉夹层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应积极控制血压,定期测量血压,遵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物。
②治疗基础疾病:积极治疗马凡综合征、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等可能导致主动脉夹层的基础疾病。
③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饮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近期,全国多地气温开启“骤降模式”,心脑血管疾病也呈现高发趋势。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刘淼淼介绍,仅10月17日一天,他们就接诊了13位主动脉夹层患者,而全院范围内收治的A型、B型及复杂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数量更是远超这个数字。主动脉夹层到底是一种什么病?为什么它会在近期“扎堆”出现?
主动脉夹层是什么病?
主动脉是从心脏延伸出来的一根给全身供血的大动脉,由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组成。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周围血管科主任医师曹建春介绍,主动脉夹层患者由于高血压等原因导致主动脉内膜受损,当主动脉内膜上出现小裂口,血液会迅速流进撕裂口,进入主动脉中膜,并逐步剥离内膜和中膜,由此会产生主动脉夹层。如果此时没有得到及时救治,夹层随时有可能破裂,血管内血液就会大量丢失,造成心脏骤停。若同时伴有颈动脉或者锁骨下动脉内膜损伤的情况,造成大脑供血和肢体供血的骤然降低,严重的动脉夹层会伴有休克、循环衰竭的症状。如果治疗不及时,会造成患者死亡。如果及时发现、及时就诊,在急性期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可以将主动脉夹层彻底封闭,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
主动脉夹层有哪些症状?
曹建春介绍,剧烈的胸痛是主动脉夹层患者最普遍的临床表现。主动脉夹层的疼痛是撕裂样、刀割样、濒死样的疼痛,患者难以忍受,出现后往往造成胸痛接近休克的症状。疼痛的部位和性质还可以提示主动脉夹层破口的位置及进展情况。一发作即达到高峰的剧烈胸痛,且随着夹层进一步的发展,疼痛部位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近端的主动脉夹层疼痛部位主要位于胸骨后,远端的主动脉夹层的部位位于两侧肩胛骨之间或是胸腹部。
已进入高发期 4类人群要警惕
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有明显季节规律,气温低时发病率升高,每年10月是气温变化比较大的时间,容易诱发,以下这4类高危人群要警惕。高血压患者。天气寒冷,血管处于收缩状态,外周血压明显升高。如果此时情绪起伏大、暴怒导致血压短时间内飙升,就可能诱发夹层破裂。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质量较差,易发生动脉壁的钙化、溃疡,夹层也更易破裂。妊娠期女性。孕期容易出现高血压,加之胎儿影响、激素作用,容易出现主动脉夹层。先天性血管质量下降者。如患有大动脉炎等。
主动脉夹层如何预防?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刘淼淼介绍,寒冷的天气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特别是高血压患者容易出现血压波动,从而增加主动脉夹层的风险。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期,血压更难控制,特别是高血压患者容易出现血压波动,这也是主动脉夹层的重要诱因。控制好血压,积极监测、正常吃药,必要时调整降压药物,是预防主动脉夹层的方法。曹建春提醒,老年人以及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需格外注意心脑血管健康,日常自行监测心率、脉搏、血压,减少突然发力,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于激烈的情绪刺激。若出现持续性胸腹部疼痛、呼吸困难,切勿拖延,应立即就医检查。
综合自橙柿互动·都市快报、中国之声、国家应急广播、央视新闻掌上乾坤
港联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